在上一篇文章〈企業競爭優勢之本 — 學習能耐〉中,我們提到了學習能耐是獲得競爭優勢的開端;但若要維持持久的競爭優勢,則不能單只止步於學習,還必須具有創新以及適應行為。
這一篇,來跟朋友聊聊,企業競爭優勢之變 — 創新能耐。
作者:黃小魚
如何抓住眾人的眼球 — 創新能耐
許多人都認為創新是最重要的策略管理手段之一,在科技業便會以哪間企業推出最新技術來做為評斷標準,例如近期十分火紅的Pepper機器人,就引起了很大的風潮,現在連在全聯超市都能看到Pepper的身影;在廣告業便以哪間企業公司能夠以最能夠抓住人們眼球的廣告作為評判標準,就像不久前全聯的中元節廣告,雖說廣告在短時間內便下架了,卻引起了相當熱烈的討論,算是成功了達成廣告的目的。
什麼是創新? 創新與競爭優勢之間的關係?
Giniunienea 與 Jurksieneb提及,創新能耐為利用市場上的機會或是本身的條件,來創造新的產品或是流程等可為企業帶來創造新價值的活動。誠如我們在上一個系列 <競爭優勢之本—學習能耐> 一文中所提及Uber,創辦人以「共享經濟」的創新想法,結合了所學習到了APP軟體的新技術,並且結合了Google導航眾人皆在使用的軟體,成功地創造出一個網路平台也就是一種新的價值活動,逐漸地在這個產業佔有一席之地並且創造出競爭優勢。
而創新除了新的產品,新的流程之外,甚至還包含了創造新的市場;Eisenhardt與Martin便認為在企業的應變能力中便包含了企業是否能為企業創造新的市場,而這便是我們常聽到的「藍海策略」– 與其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以低價薄利多銷,不如以新的產品進行所謂的差異化,開創出新的市場。
Steve Jobs有一句話被人瘋傳「消費者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這句話乍聽之下有些奇怪,但它要傳達的意思是,消費者並非無法分辨,而是在現有的情況下無法描述自己真正之所需,無法做出比較,因為市場上並沒有他所想要的商品存在!!
例如過去的手機非常的大且重,被戲稱大哥大,而顧客心裡所想的是如果手機可以輕一點減少我的負擔就好了因此創造出了輕型的手機。過去mp3幾乎人手一台,成為時下年輕人必備的產物,但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則是把mp3與手機結合在一起,讓人有一種「對!這就是我想要的產品」的感覺,因而促成購買。但這些產品在還未創新產出面對消費者時,消費者是不知道、無法明確描述自己的需求的。所以,如何將消費者無法描述的需求,明確實體化甚至邁向商品化,便是所謂的企業創新能耐。
企業要如何創新?
Gopalakrishnan 與 Damanpour將創新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1.創意發想。2. 商品定義。3. 問題解決。4. 設計與開發。5. 市場化。他們並也將創新分成兩種類型,一是技術型的創新,二是管理的創新。
技術創新包括使用新的原料進行產品創新,製程創新以及技術用於與生產直接相關之基本工作活動,像是之前的用最新的奈米科技所製成的咖啡紗,比傳統的紗更加透氣且輕薄並且更加環保,進而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而購買。
而管理創新則涉及組織結構、行政程序與人力資源管理等等,這些創新與創造價值的活動(例如生產,行銷等等)間接相關,例如公司制定鼓勵員工創新的制度,進而帶來創新的風氣,漸漸使得公司成為創新型的企業。
創新後的下一步?
然而,只要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流程,就必定可以獲得競爭優勢嗎? 會不會根本所做出來的商品最後不為大眾所接受,又或者是創新的點子在現有的技術中根本無法完成呢?
如何讓創新的商品或是點子讓消費者買單,便是所謂的適應能耐;下一篇我們來跟朋友進一步聊聊,企業競爭優勢之合 – 適應能耐。
參考資料來源:
- Giniuniene, J., & Jurksiene, L. (2015). Dynamic capabilities,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terrelations and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13(1), 985-991.
- Eisenhardt, K. M., & Martin, J. A. (2000).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10-11),1105-1121.
- Gopalakrishnan, S., & Damanpour, F. (1997). A review of innovation research in economics. Omega, 25(1), 15-28.
★讓腦袋咚茲一下
你心目中的創新能耐,是什麼樣子呢﹖你認為創新能耐的培養與建立,需要怎樣的條件、環境?
請朋友們一起想一想~ 歡迎討論~